2016年7月7日星期四

熊猫与猫熊

隆重介招,熊猫的真身




以及大家都把它的名转过来念(虽然它没做错事)的猫熊


啊呀,可是大家都把那"PANDA"(传说1860年传教士问了当时在大陆的官员这只东东是什么名,官员当时的回问被当成了答案,官员说:"哦?那个 胖的 啊?" PANDA 就有了这个名。

北市動物園動物組助理研究員王怡敏受訪時表示,「熊貓與貓熊不同科,現在統一把白白胖胖的叫大貓熊,咖啡色愛爬樹的叫小貓熊。」已逝動物學泰斗夏元瑜著作《生花筆》中曾說,「貓熊在多年前偶然被編排顛倒上了新聞,從此成了民眾熟悉的『熊貓』。」

「台灣早期把大隻的叫貓熊,小隻的叫熊貓,而在中國則是反過來。」王怡敏指出,但到底要怎麼叫,其實這問題在60多年前已經爭執不下,但從生物學分 類來看,大隻的是「熊科」,應稱為貓熊,而小隻的則是「熊貓科」,應叫做熊貓。

王怡敏說,大貓熊與小熊貓在腸胃器官、棲性、食物,及為了方便吃竹葉而長出的尾拇指都十分相似,「但大貓熊體重有120多公斤,食物中有8成吃竹葉,較少爬 樹;而小熊貓體重只有5公斤,食物只有5成是竹葉,成天愛往樹上爬。」她認為,小熊貓與其說長得像大貓熊,不如說更像浣熊,而浣熊則屬於浣熊科。


为什么猫熊会被称作熊猫呢?

“1939年,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,其中“猫熊”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。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,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。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,所以参观者一律把“猫熊”读成“熊猫”,久而久之,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“大猫熊”叫成了“大熊猫”。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“熊猫”正名,但人民已经习惯,反而觉得“猫熊”不那么顺口了。”

“西方世界认识它后,最初将它翻译成“大猫熊”或“猫熊”,但在60年前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,偶然被颠倒成“熊猫”,未料到竟成为今日通用的名称了。”
 
 无论如何,Ailuropoda melanoleuca,原意是象猫的熊,
在国际动物学规范称谓(学名)中,它是“猫熊”。 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